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但是上天并没有给每个孩子飞翔的翅膀,那些折翅的天使,他们仍有飞向蓝天的梦想。
——题记
曾有一部电影《一个都不能少》让人动容, 讲述了13岁的小老师魏敏芝把一个个辍学的孩子拉回学校的故事。在衡阳县,也在上演着现实版的《一个都不能少》,老师们走村入户,把课堂开进一个个孩子的家里,为适龄残疾的孩子开设一个个家庭课堂。从2017年秋季开始,衡阳县教育局启动为适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活动,各乡镇的送教老师们每周为每一个送教对象送教上门。
这些送教对象要么脑瘫,要么智障,要么重度自闭,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,可是老师们自从心里装了这些孩子,脚步就从未停下来过。
和很多花季女孩一样,岘山镇更荣村16岁的小倩喜欢笑。不同的是,她的笑更显天真,如幼儿一般。她的父亲说,女儿生活基本能自理,会写自己的名字, 患有智力障碍、语言障碍、癫痫症, 常流口水。“孩子是带养的,发现她的异常后,家里带她在全国各地大小医院都医治过, 但没有什么效果。” 父亲介绍说。小倩曾在当地小学随班就读过一年级,由于常发癫痫病,所以一直失学在家。
下午四点半, 岘山镇檀山完小刘亚军老师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本周的送教工作。到小倩家骑车要20多分钟,小倩家交通不方便,翻山越岭,不要说汽车无法进去,连骑摩托车进去都较困难。刘老师介绍说,有次送教回来晚了,差点连人带车摔下土坡。
从乡道转到村道后,路况越来越差,特别是最后的一公里,很有点越野的味道。五点左右,我们来到小倩家。听到爷爷和老师谈话的声音,小倩马上从屋里搬出一张小方桌,然后又拿出书和作业本,脸上满是喜悦。那天正好小倩的妈妈在家,她对我们说,自从刘老师来上门送教,小倩的生活多了一份期盼——每次听说“老师”“上课”等字眼时,小倩都会显得格外开心。“她很想老师来给她上课,也希望别人来看望她。”在妈妈的印象中,女儿是一个极其内向的人,情绪少有波动。但是,昨天晚上听说次日刘老师要来给她上课时表现得异常激动。“她高兴得时不时笑出声来。” 小倩妈妈说,“这样的情景在以前,一年难见几次。”
上课时,刘老师边教边伸出手指比画着,小倩也会跟着老师用手指动作进行计算,并不时和老师交流,虽然我们听不清的她说些什么,但在上课时,小倩却非常认真,特别是听到老师表扬她时会发出“咯咯咯”的笑声。在做填图题时,小倩会推开老师递给她的铅笔,从老师送给她的水彩笔盒中拿出水彩笔,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。上课的过程中,小倩会接刘老师递来的纸巾擦去嘴角的口水。
小倩写字时一笔一画很认真,字写得不错,她在自己的作业本封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自己的名字,在学校那一栏写上刘老师。写字练习时,有时笔顺错了,刘亚军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她,老师表扬她字写得好时,她兴奋地把作业本送给站在旁边的爷爷看。当我向她伸出大拇指时,她紧握挙头做了个加油的动作,笑得非常开心。回想当时的情景,刘亚军老师用了“心疼”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。心疼这类特殊的孩子极度缺少外来的关心,心疼于他们渴望被关注被鼓励的眼神。
两个小时过去了,小倩奶奶浇菜回来,太阳落下了山,月亮挂在了天边,刘亚军给小倩布置了这一周的作业后结束了这一天的授课。我们要离开时,小倩却一直拉着老师的手,不愿松开。“与其他孩子相比较,小倩的接受能力比较慢,但从她拉着我的手,我能感受到她不愿离别的心情。这一个动作就给了我莫大的信心,孩子对我的这份信任太珍贵了。” 刘亚军在回来的路上说。
当我们转过了一个山坳,仍然听到小倩那听不清发音的再见声,送教回来的路上,刘老师在说着小倩的进步和接下来要做的训练。我用心感受着这一切,那张四方小桌,就是一张流动的讲台,这些送教的老师,他们是在用心、用爱修补天使受伤的翅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