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,衡阳县落实水稻面积142万亩,完成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大田示范面积7.9万亩,目前,早稻已收割入仓,抢插晚稻完成95%以上。
一、加强组织领导。一是强化领导责任。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,县长为第一责任人,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为直接责任人,乡镇党政一把手为具体责任人,实行责任连环捆绑,确保责任明确到人、任务落实到人。各乡镇与县人民政府签订《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2016年度目标责任书》。二是出台实施方案。我县紧紧围绕“稳产能、提效率、强品质”总体目标,按照“稳粮增收调结构,提质增效转方式”的工作主线,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。年前,召开了农口领导小组会议、县长办公会议,专题研究粮食生产,制订了2016年粮食生产实施方案,明确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为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以上,总产65万吨以上;水稻集中育秧面积26万亩(大田)以上,其中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10万亩;发展优质稻100万亩以上,其中高档优质稻40万亩以上;发展再生稻5万亩以上;开展稻田养鱼(鸭)试点示范5000亩;扶持发展100亩以上的粮食种植经营大户200户、家庭农场60个、合作社15家。三是严格考核奖惩。明确乡镇、村是发展粮食生产工作主体。对粮食生产先进乡镇、村和双季优质稻大户,采取以奖代补实行生产性补贴;对粮食生产任务完成不好,农业“三项补贴”改革工作不实的乡镇实行责任追究。
二、加大投入力度。县财政安排发展粮食生产经费2600万元。一方面,对高档双季优质稻和再生稻示范片实行生产性补贴。对西渡、台源、渣江、三湖、石市、洪市、演陂等7个乡镇10万亩高档双季优质稻生产示范片和栏垅乡3000亩再生稻生产示范片核心示范区,实行专业化集中育秧、病虫害统防统治、绿色防控、标准化生产、高档双季优质稻种子和再生稻种子及配套物资补贴(再生稻种子及配套物资由政府采购,统一发放)。补贴资金通过“一卡通”发放到户。另一方面,对示范区粮食生产实行以奖代补。对县定双季优质稻和再生稻生产示范区50亩以上的大户,经县粮食生产领导小组考核验收,每亩奖励150元;对其他乡镇县定规划区种植双季稻和再生稻50亩以上的大户,每亩奖励120元;面上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奖励40元。对25个乡镇县定规划区域内实行地膜覆盖的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(机插秧、抛秧),按项目要求据实结算。
三、创新工作方式。一是调优种植结构。坚持效益优先,因地制宜调优改善粮食生产结构,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。走“政府引导、协会牵头、企业主体、大户参与、订单收购”的优质稻产业发展路子,湘早籼42号、45号、桃优香占、湘晚籼13号等得到普及推广,全县发展优质稻120万亩,建立产销对接高档优质稻基地20万亩。发展天水田、高岸田马铃薯等旱粮作物,新增马铃薯2万亩以上。二是扶持发展种粮新型经营主体。落实扶持政策,加快培育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,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,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,积极引导县内相关适度规模种植业主体成立“衡阳县优质稻产业协会”,发展会员155个,成员已达223个,耕地流转规模近30余万亩,新增流转耕地6万余亩。目前,全县3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8654户,新增种粮家庭农场73家、合作组织18个,全县流转水田近60万亩。三是推进机械作业。进一步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,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,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,积极引导农业服务机构成立“衡阳县农业机械服务协会”,机插秧技术进一步提高,机插面积快速增长,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升,全县拥有农用耕作机具4000余台套,早、中两季机插秧面积32万亩,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面积增加10%以上。